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达维成功会师后,于1935年8月开始分兵北上,组成了左、右路军。右路军由中央红军总部纵队、1、3军团、红军大学,以及四方面军的4军和30军组成。到8月末,右路军成功走出草地,到达巴西和包座一带。在巴西一带,部队停留了大约10天,然而左路军的进展一直未见,直到9月9日,草地密电的出现引起了总部领导的关注。随即,红3军团部所在的牙弄召开了紧急会议,决定中央红军将独立北上。关键时刻,中央红军各部分散在巴西、牙弄和潘州,而如何有效通知这些部队,成了紧迫问题。
牙弄是红3军团的指挥中心,红11团、12团、13团也驻扎在附近,命令下达在此地显得相对顺利。而潘州则是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的所在地,这里不仅有总部纵队的一些单位,还集结了部分作战参谋和民政单位,由李维汉、杨尚昆和李克农负责指挥。叶参座负责通知这些部队的动向。因时间紧迫,部分人员未能及时随队出发,其中有一位来自重庆渝中区的女红军,杨尚昆的妻子李伯钊。她之前到红四军去培训文艺骨干,收到命令后匆匆返回,却得知中央红军已经走了,因此她只得留在四方面军。
巴西一带的总部纵队机关、红军大学和红10团也处于类似的状况,谢觉哉、吴玉章和邓发等人当时都在这里。9月9日晚,邓发还参与了巴西的文艺演出活动,并发表了讲话。由于路途遥远,巴西地区的部队急需派人传递消息,因此必须尽快安排信使。
展开剩余68%当时,中央红军的部队分布在巴西、牙弄和潘州三个地点,没有现代化的交通网络,唯一的公路穿越山谷,通往这些地方。通过百度地图测量,巴西与牙弄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10公里,但由于当时的地理条件不佳,道路崎岖,实际行程要远超过这个数字。为了确保命令能按时送达,3军团决定派遣一名可靠的信使执行任务,目标是在9月10日凌晨两点之前把命令送到邓发手中。
这项任务交给了保卫局负责,局长张纯清从保卫局的精干人员中挑选出执行科长杨奇清,杨奇清最终决定让叶云高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。叶云高,年仅21岁,虽然年轻,但参军已有5年经验,聪明机智,每次任务都能高效完成。叶云高接到任务后,迅速前往见杨奇清。杨奇清将任务交代清楚,并带他去见3军团的指挥官们。
任务交代完毕,杨奇清简洁而严肃地叮嘱道:“你的任务是立即出发,送这封紧急命令到军委纵队的邓发同志那里。必须在9点之前送到,一定要按时到达,不得有任何错误。”随后,他递给叶云高一张“收条”,并指示如果途中遇到盘问,就以“返回送信”为由,出示收条。若途中遭遇搜查,少数敌人可击败,若敌众则设法突破。最后,杨奇清特别叮嘱:“如果不幸被捕,务必想办法销毁信件,记得带上火柴,不行就吞掉!”
叶云高感受到领导的信任,简短而坚定地回应:“是!”他向各位首长行礼后,与手枪班汇合,急速出发。
当时天色已经很晚,叶云高与手枪班在黑暗中向巴西进发。因为视线不良,很多战士在行进中摔倒。叶云高却始终没有停下,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,必须尽快完成任务。虽然有战友摔倒,他依然坚持向前推进。经过一番急行军后,9点前,叶云高带着唯一没有掉队的战士冲入了军委纵队的司令部。他将命令亲自交给邓发后,筋疲力尽地坐在凳子上,几乎无法再站起来。邓发见状,准备让医生过来查看,叶云高却挥手示意:“首长,先看信吧,我休息一会就好。”
邓发拆开信,认真阅读后,他马上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,迅速开始部署应对措施。深夜11点,叶云高按时返回,杨奇清紧张地迎接他。看到叶云高完好无损,杨奇清终于松了一口气,心中的大石头落地。
9月10日凌晨两点,中央红军各部队迅速集结,按照预定计划北上。总部纵队按时到达与牙弄的部队会合,接着一起北上,最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,完成了历史性的会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